大化工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开启左侧

硫铁矿原料干燥的目的是什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18: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估算了一下,当使用14%的水分时,进入干燥的的热量比水分含量在8%时,增加了11%左右,这是很大一笔啊,净化换热的压力增加了很多。现在想对净化的冷却消耗与干燥消耗做一些对比了。
      7楼boqing_zh专家,我想问下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除了楼上已经提出的焙烧进口结疤之外,能对设备造成腐蚀吗?能不能详细的说一下,谢谢。我刚接触硫酸行业,对一些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不清楚。
     让板砖砸得更猛烈些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9 18: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不是就跟硫酸制酸,干燥空气差不多啊?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再增强你那物料的流动性?防止高水分焙烧产生的不良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0 08: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所有原因中,boqing_zh  先生说的为最主要原因,其他的是附带效应。至于提高蒸汽产量等能量说法不准确:相比,干燥所消耗的能量要大的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0 08: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主要原因还是
1、水分太高的话,水蒸汽带走大量的热量,破坏系统的热平衡
2、同时水分高,容易结块,影响沸腾效果
3、水分太低的话,尘含量大,脱硫效果差,焙烧过程温度变的很难控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0 11: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11# woshishei007
其实最主要的影响,一言以蔽之,就是会导致系统的巨大波动以至被迫停产。

要停产了,其他的一切都免谈。
说白了,就是水份8%以上的精矿会粘结到设备上,难以顺利输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0 13: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厂原料矿水份大多都在10%以上,如果矿细的话有时就是一橐橐泥巴,但原料皮带输送还好,就是料斗下矿有时较困难,需人工震打。
针对一系列的问题,我厂也正准备上原料干燥装置,但目前当官的没一个人拍板搞。经核算,原料干燥的投入的确远远超过干矿带来的一系列效益总和,但考虑系统稳定及负荷,效益就相当客观了。
看吧,考虑怎么说服决策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0 14: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各位的指导,非常感谢。
    我综合了一下楼上的意见,能不能这样,我们的硫铁矿含硫50%,水分14%,我将焙烧余热锅炉出来的渣混入硫铁矿中,一方面,余热能蒸发掉一点水份,另一方面,矿量的增加可以将水分降低到8%,当然硫含量也将降低到30%,但剧我所知,30%的硫含量是可以焙烧的。这样的话,既可以满足8%的水分要求,也可以将烧渣重复焙烧,而带来的主要问题是焙烧炉体增大,炉底鼓风增大,焙烧工段消耗增加,净化需要转移走的热量增加,但是这些问题都可以依据30%含硫的硫铁矿进行设备的设计,如果可行,那么接下来的仅仅是干渣与原矿的混合了。
    这个混合方面,我们准备使用回转窑混合,皮带输送。总的工艺流程是这样:原矿——干燥系统(备用)——回转窑混合——焙烧料斗——打散装置——皮带称——焙烧炉,各位专家认为这样的流程有什么问题没有?
    再有,如果使用上述方案是不是能减少能耗,这样做有没有经济效益呢?请多指教,谢谢各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6 10: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xglyl 于 2009-7-16 12:11 编辑
入炉矿含水量低一点有利于粉体机运,矿含水量大于8%,机运就比较困难了。但目前铜及金制酸也有湿法加料生产硫酸的,矿含水量大于20%,原料不同,工艺要求不同,所配设备就不一样,操作要求也不一样。 17# woshishei007
高硫矿掺加烧渣,焙烧强度是基本一样的,可能矿渣粒度加粗,还能提高一点焙烧强度。风量也是一样的。耗氧只是入炉矿用,烧渣不耗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化工论坛 ( 鲁ICP备12015736号-12 )

GMT+8, 2024-12-24 01:41 , Processed in 0.05269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