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工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开启左侧

树脂塔后加储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8 22: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unjl1981 于 2013-1-6 21:18 编辑
我厂设计的离子膜烧碱工序,一次盐水有2个储存罐,然后用泵打到电解工序,储存在一个大概1000多立方米的储罐,然后经由这个储罐再经过树脂塔进行2次精制,然后二次盐水从树脂塔出来直接进入盐水高位槽再进入电解槽进行电解。整个阳极工序大概就这样。
如果在二次精制的树脂塔后 再加上一个二次盐水储罐来储存二次盐水,然后再打入高位槽的话,这样就可以在树脂塔出现异常状况的时候避免不必要的停车,可以减少损失。这样的设计是否合理呢?如果这样设计的话,在工艺和资金两方面考虑,合理么?本厂一共3个树脂塔,同时出现问题的几率应该不大,资金上考虑没有必要~可是有些老师傅却说树脂塔同时出现问题的几率不小,只是我入行较晚,没有经历。大家的看法呢?

#


hcbb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01: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你们是哪个厂的工艺,我们用的是氯工程的,经螯合树脂塔后有一个精盐水储槽。正常情况下三个螯合树脂塔能够保证盐水质量合格,但不排除非常特殊的情况,比如树脂塔本身出现了问题,一次盐水超标及其严重等等非常特殊情况,这时有个精盐水储槽就比较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07: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增加贮槽从生产运行的上有好处。但目前我知道的所有工艺中均没有二次盐水贮槽。一是投资,二是增加贮槽有热损,增加能耗,三是树脂塔三塔切换时间有的,一般不需要停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0: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保护离子膜的角度考虑,经螯合树脂塔后设一个精盐水储槽很有必要,毕竟谁能保证螯合树脂塔不出现问题,到那时怎么保证电解槽的循环。我公司的流程都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0: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相比之下,氯工程系统的储罐要多多了 ,过滤盐水从一次盐水工序过来后,有一个过滤盐水储罐,用于调节PH以及进入树脂塔的温度,然后从树脂塔出来后再有一个缓冲的约供应电槽约2小时的储罐。若依楼主所说,一个高位槽大约可以维持15分钟的盐水,似乎有点悬。
不知道你们的工艺中,对于一次盐水进入树脂塔的PH和温度控制怎么实现,如何保证盐水的浓度的稳定,这些都对一次盐水的要求比较高,因为盐水经过多次的湍流以及混合后,盐水浓度比较稳定,也容易控制。
另外楼主的三塔是否是两塔运行,一台再生,备用,如果树脂吸附后离子超标,按照我们的设计,还可以部分返回重新吸附,不知道你们的设计量能否满足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1: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诺张 于 2010-3-1 21:36 编辑
我们的是从一次盐水出来后有两个盐水贮槽,然后直接用泵打到螯合树脂塔,进行二次盐水精制,然后进入二次盐水贮槽,一部分打到盐水高位槽,另一部分直接进入强制循环电解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4: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很有必要,但有的朋友认为如果采用旭化成工艺,加精盐水贮槽后,应在精盐水泵后加一换热器,以防止盐水温度低。不知大家认为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 21: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厂也是旭化成工艺,原本设计上没有二次盐水储槽,估计就是因为对能耗和资金的节约。不过,我厂在一次盐水工序中就已经存在2个储罐,经泵打到二次盐水工序时又加上一个储槽,这样设计个人感觉有些浪费,是不是因为泵功率的问题 还是有其他原因呢?请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21: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说的很对,一般来说旭化成、北化机的工艺都是树脂塔出来的二次盐水直接进盐水高位槽,而氯工程的槽子就在树脂塔后增加了超精细盐水储槽,然后再进盐水高位槽。我们厂两套装置都有,正常情况下树脂塔以及前系统都稳定运行时看不出什么好与不好,但异常情况下感觉还是氯工程的配置更合理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 07: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个帖子领财富
关于这个超精盐水贮槽的问题,以前也层激烈讨论过。
目前,氯工程的有超精盐水贮槽,但是没有高位槽;旭化成的有高位槽,但没有超精盐水贮槽。
不同的厂家设计思想不同,也导致了工艺的差别。很欣慰中国的氯碱工程师们终于不再盲目崇拜国外设计,而有了自己的思考,虽然这些思考还停留在外围肤浅的状态。
从安全运行的角度考虑,还是有个贮槽比较好,当然这样就增加了投资、场地、泄漏和管理难度。
建议各位朋友多考虑自身工艺管理的严谨和设备管理的细致,而不要一味的追求硬件投资建设,再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放在一个什么都无所谓的人手中,也会出大问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化工论坛 ( 鲁ICP备12015736号-12 )

GMT+8, 2025-1-23 12:16 , Processed in 0.061459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