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工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开启左侧

[话题讨论] 采用何种方法从高浓二氧化碳中分离硫化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6 08: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人是做脱硫的,但是在高浓二氧化碳条件下脱除硫化氢成本较高,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成本较低。分离出来的二氧化碳用来做工业级产品,因为本身销售价不高,所以希望能有简单有效的途径将二者分开。
[ 本帖最后由 bht11 于 2007-9-3 21:1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6 09: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变压吸附,多做几级,就可以了。我们有同样的项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11: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虽这么说,可是变压吸附的成本如何,一吨液体二氧化碳出厂价才300~500元,如果用你的方法是不是不划算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17: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天一咨询过,对方给予的答复是变压吸附无法分离两者,只能采用干法脱硫剂。尽管我们自己就有此类产品,但进行成本核算后实在是不经济,每吨二氧化碳光脱硫费用接近100元,企业肯定不会采用。虽说这个项目有可能就此终止,但还是想请教各位一个简单可靠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0 10: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最近在网上查到的内容:超重力法选择性脱除二氧化碳尾气中硫化氢应用研究项目针对高浓度二氧化碳体系中硫化氢气体的脱除问题,根据超重力原理,在企业进行了中试,进行了超重力强度、液气比、不同脱硫剂、温度和碱浓度等对脱硫率和选择性的影响研究;确定了工业化的条件,建成了工业化的装置,对企业22000m3/h尾气(二氧化碳含量为98.97%、硫化氢含量为10000mg/m3)进行了处理。工业运行结果表明:脱硫率达90%以上,选择性强,尾气实现了达标排放。利用二氧化碳和硫化氢在湿法吸收过程中的吸收机理和化学活性的差异,结合超重力技术气体吸收效率高和停留时间短的特性,提出了超重力方法高选择性脱除二氧化碳体系中的硫化氢的技术方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实现了工业化应用。该技术不仅在选择性脱硫方面开创了一条新路,而且对脱除其它工业气体中的硫化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超重力法选择性脱除二氧化碳尾气中硫化氢技术和工业化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技术的开发单位是山西省超重力[wiki]化工[/wiki]过程技术研发中心。不知道是否可行,不过给大家提供一条新思路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31 14: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活性碳脱除硫化氢,二氧化碳可以做到食品级,总硫检不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3 09: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用NHD将二者分离,二氧化碳再精脱硫就可以了。只是,投资也比较大。你可以回收硫化氢啊,它的价格可是比二氧化碳高数十倍呢。这样投资也很快就回收回来了。只是要注意安全了!硫化氢剧毒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7 19: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硫化氢是贵不过含量低,分离出来的硫化氢也未必能直接出售,成本还是很高。能不能考虑从混合气体中直接分离出纯的CO2,我随便说的,没有什么根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7 1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气体成分来看,好像是合成氨或甲醇中的放空气,不知道其中的H2S或COS含量是多少?大体流程好像是干法脱硫,精脱硫,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请与湖北化工研究院联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3 14: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我也认为如果采用干法是较适合的,不知是谁给你做的方案,成本这么高(要不是你的气体中含硫太高,要不就是他家脱硫剂硫容太低)。不管是食品级的还是工业级的,不管是粗脱还是精脱,用干法是比较适合的。国内做干法的太多了。湖北所,大连化物所都可以做的,而且他们都有业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化工论坛 ( 鲁ICP备12015736号-12 )

GMT+8, 2024-5-8 00:36 , Processed in 0.04682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