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uliya 发表于 2008-5-1 19:56:51

“鱼眼”的工艺控制

“鱼眼”是一种不塑化的树脂粒,留在聚合釜中或重新加入聚
合釜中的树脂是造成“鱼眼”的形成。这是因为PVC 粒子在聚合
釜中与VCM 混合,树脂的孔隙结构中会被VCM 饱和,VCM 在
树脂孔隙中聚合,“再聚合”的树脂颗粒,将会大大降低颗粒的
增塑剂吸收率
请大家谈谈各个公司的情况!“鱼眼”高了各个公司是怎么处理的?

smileman 发表于 2008-5-1 21:46:57

鱼眼的处理最麻烦了。要考虑粘釜情况、卸料干净否、回收带料、分散剂、引发剂等各方面的原因。处理只能各个排除了——

zhouliya 发表于 2008-5-2 11:46:07

分散剂、引发剂方面的原因楼上的是怎么处理的?

smileman 发表于 2008-5-3 00:35:49

更换一下做实验看看

LIUST508 发表于 2008-5-4 08:50:50

若选择半衰期较长、低活性引发剂,由于后期自动加速效应导致聚合速率加快,造成局部过热,易形成“鱼眼”;反之若选择半衰期较短、高活性引发剂,则会出现聚合初期反应过快、过于激烈,反应热难以及时移出,发生局部过热而产生“鱼眼”。聚合后期,由于引发剂耗尽,生成低分子量的微细粒子,这种粒子也易形成“鱼眼”。但引发剂加入量过多,由于各分散好的单体液滴中的引发剂含量不均,使引发剂含量较多的单体液滴聚合反应过于激烈,产生“暴聚”,反应热不能及时移出而形成“鱼眼”。因此,选择引发剂时应选用与聚合温度相适应的引发体系,宜选用匀速聚合引发体系,即复合引发体系。
[ 本帖最后由 edc1233 于 2008-5-11 20:14 编辑 ]

casablanca_gao 发表于 2008-5-4 11:16:05

一般来说,鱼眼产生有以下几种原因:
1、釜内余料造成二次聚合;2、单体中的高沸物(如EDC)超标;3、无离子水中的阴阳离子超标;4、分散剂的分散效果、加入量和配比;5、搅拌速率和强度;6、局部过热,传热不均。
至于到底是哪一种原因,还需根据你们的操作记录、分析数据等来分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鱼眼”的工艺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