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吸三塔共一槽和三塔两槽或三槽的比较。
我公司设计的是三塔共一槽,液下泵是昆明嘉禾,电机315KW,采用变频。相对三塔两槽,本人认为:
1、节能明显;
2、减少设备投入,减少占地面积;
3、操作调节更方便。
三塔一槽设计,估计是硫磺制酸。 泵流量可能在1200立米/小时吧?二氧化硫的损失怎么考虑的?有得也有失,请分析一下不利情况。 泵流量1000立方米/小时(一吸400,二吸325,干燥275),下塔酸温较高,一吸为116度,减少二氧化硫在酸中的溶解度。 酸冷器怎么配置的?进中间吸收塔酸温多少度?回槽能到这么高的温度吗?以前四十万吨中间塔进酸温度75度,回槽105度。 是硫磺制酸,采用孟山都基础设计,干吸转化主要设备也主要采用进口,包括:磺枪、触媒、干吸所有管道zecor、酸除雾器、槽式分酸器等。 循环酸进塔前进入管壳酸冷器冷却,吸收进塔温度82度,干燥65度,酸冷器有一个旁路,酸冷却冷却面积500平方。 若冬季产96%硫酸是否需要设置稀释槽?提高酸温是否利用了部分低温热能? 在冬季,产酸管道有蒸汽保温措施,不用降低酸浓,提高酸温可降低硫酸中SO2的溶解,我公司也产精制酸(电瓶硫酸),对SO2的含量有控制要求。 不同意你的提法:
1、个人认为三塔两槽要好无论是从节能、尾气中SO2含量,还是工艺控制来说,三塔两槽要合理一些。
[ 本帖最后由 弹指 于 2007-11-7 13:49 编辑 ]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