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转化进口触媒转化率调查
个人看法是,转化采用3+2流程,保证达到99.8%转化率更可靠些,虽然设备增加一些投资,但为了环保是值得的.何况催化剂装填量要低不少.也听说有些生产装置,采用进口催化剂,但转化率一般只能达到99.75%,如果是硫磺制酸,和排放指标差不多了. 我们冶炼烟气制酸,6-8%的浓度,两转两吸3+1流程,4万吨规模,使用的触媒为S108、S101了,转化率没有测过,只是感觉尾气塔没有明显白烟了。
static/image/smiley/default/lol.gif
硫精沙制酸,年产8万吨,3+2两转两吸转化流程,气浓基本上可控制在7.8--8.6之间,但转化率只能达到99.4%--99.68%之间(曾经出现的最低值和达到的最高值)。触媒为国产的S101,S108。要达到2楼所说的99.8%估计很难。 原帖由 qingzz1965 于 2008-8-24 11:33 发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个人看法是,转化采用3+2流程,保证达到99.8%转化率更可靠些,虽然设备增加一些投资,但为了环保是值得的.何况催化剂装填量要低不少.
也听说有些生产装置,采用进口催化剂,但转化率一般只能达到99.75%,如果是硫磺制酸,和 ...
同等条件下,采用进口催化剂时,3+2流程的催化剂装填量比3+1的只会少一点点,倒是设备投资要增加不少,操作费用更是要增加。为保证最后两段的压降不至于过低,一般是将原先装于第四段的量平均分配到4、5段,床层的压降只有其他3段的一半左右,压降分配不好,负荷低的时候容易出问题。 有没有数据说明?
我在做四十万吨硫磺制酸时,装填定额为179,3+2流程,转化率99.8%以上,人家3+1,装填定额为240,且转化率只有99.75%.你比较一下吧. 3+1两转化两吸流程。设计30万吨/年,进口触媒:197立方,VK38、VK48. SO2浓度在9.5%左右。转化率达到99.7% 原帖由 qingzz1965 于 2008-8-27 00:02 发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有没有数据说明?
我在做四十万吨硫磺制酸时,装填定额为179,3+2流程,转化率99.8%以上,人家3+1,装填定额为240,且转化率只有99.75%.你比较一下吧.
这个要看怎么比较了:
1. 海拔的影响。实际上就是大气压的影响,低海拔地区的装填定额低,高海拔的高。像富瑞的80万(Line A),3+1,装填定额为229,转化率为99.83%,同样的装置,在低海拔时装填定额200就差不多了;
2. 气浓/氧硫比的影响。一般说来,气浓越高,氧硫比越低,装填定额越高;
3. 床层进口温度的影响。床层进口温度对催化剂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进口温度越高,装填定额越低;
4. 催化剂活性的影响。不同催化剂的活性差异很大,国产催化剂的活性只有进口同类催化剂的60-80%。活性越低,装填定额越高;
5. 含铯催化剂的影响。含铯催化剂的活性是普通催化剂的3倍,在某些床层全部或部分装填含铯催化剂时,装填定额可以大大降低。
相比之下,你说的那个“3+1,装填定额为240,且转化率只有99.75% ”就太差劲了,或者是床层进口温度选得太低。
static/image/smiley/default/lol.gif
低负荷时转化率会更高,不用担心气体分布不均的问题,qingzz说的装置的转化率在900吨/天时,转化率超过了99.9%. 原帖由 zhangwenxing 于 2008-8-29 15:40 发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低负荷时转化率会更高,不用担心气体分布不均的问题,qingzz说的装置的转化率在900吨/天时,转化率超过了99.9%.
一般说来,床层的压降低于50mm水柱时,就有气体分布不均的危险。如果设计压降很高而负荷降得不够低的话,床层的实际压降高于50mmWC,确实不用担心气体分布不均的问题。
1200t/d时179的装填定额在900t/d的情况下就变成了238了,转化率不提高才怪呢。另外如我前面所说,900吨/天的低负荷应该部分是以降低SO2浓度/提高氧硫比来达到的,那么转化率的进一步提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static/image/smiley/default/lol.gif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