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工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开启左侧

[话题讨论] PVC转化器冷却水自然循环的缺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3 22: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各位同行,借这个帖子我也问几个问题,上了热水自然循环以后,和强制循环比较起来同样的转化器产能是否会下降,其次在负荷较高的情况,采用自然循环是否存在温度不易控制的问题,请各位帮忙解答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4 09: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大缺点就是影响转化器的产能,因为转化器的传热效果要差些(传热系数将会降低),热量不能及时有效传出来,所以转化器的床层温度也会有所上升,因而副反应也会增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31 21: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软水、蒸汽消耗上升、工人劳动强度大、触媒消耗有增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 23: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ma2010
自然循环和强制循环在独立运行时都存在弊端:
1、自然循环节约电耗,但是转化系统用水量会增加;
2、转化器的反应温度较热水强制循环要高,一定程度上影响转化器的生产能力且触媒耗会增加;
3、转化器在长期高负荷运行状态下,使用自然循环对转化器的使用寿命也有一定影响;
4、强制循环在触媒的活化过程中,比自然循环更能提高触媒的活性和脱去触媒中的水分;
5、强制循环电耗高,在开车和高负荷状态下较有优势。
所以,可以考虑自然循环和强制循环并存,根据生产需要切换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0 14: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循环和强制循环并存,根据生产需要切换使用!”
弱弱的问一下具体应该如何操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8 02: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都是用半强制循环,自然循环在大流量时在可用,一旦流量一低,后台就容易过乙炔。强循环耗能大就不必说了,所以我一直都在用半强制循环。就用两台热水泵,一台供转化部分,一台供精馏和循环水的冰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2 09: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PVC转化器循环水有很多厂家用自然循环水,发表的文章都是节约电能,不知用的有什么缺点。请各位坛友赐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6 08: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大侠 谁能上个图?  自循环回水是应该在总管液面以上还是在液面以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6 08: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见论文上自循环回水与闪蒸罐连接点在溢流管下方,就是回水在液面以下,但是我公司自循环回水在总管顶部,哪位大侠分析一下这样设计的理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6 09: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是强制循环和自循环切换使用。在触媒诱导期,阀位开度小,流量控制比较低,反应热也比较小,这时候反应热还不足以带动自循环,热水不能汽化,自循环的效果不能体现出来,只能采用采用强制循环。在触媒反应期,阀位基本全开,流量控制很大,基本上是满负荷生产,反应热很大,采用自循环操作,靠热水蒸发带走热量,这时候如果靠强制循环的话,热水流量是很大的,因为只能靠热水温升带走热量。在触媒的衰老期,和诱导期一样,流量低,这时候也是强制循环。在系统开停车阶段,也是全部采用强制循环。
总的来说,自循环的时候,反应温度较高,靠的是蒸发带走热量,相对应的反应温度也高一些,补纯水的量也大一些,触媒消耗会高一些,如果控制不好会在管道和设备上部集聚蒸汽,影响传热,优点是不用开那么多泵,省电。强制循环的时候,靠的是热水温升,几乎没有汽化的现象,反应温度也低一些,触媒消耗低一些,但热水泵需要开的多,费电。也就是说,强制循环比较通用,在系统开停车和整个转化器的反应周期内都可使用,但耗电,自循环可在触媒中期(反应期)使用,省电,但耗触媒。设计院给我们设计的都不是按全部动力循环考虑的,是动力循环和自循环切换使用考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化工论坛 ( 鲁ICP备12015736号-12 )

GMT+8, 2024-6-2 04:51 , Processed in 0.0418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