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工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开启左侧

商务部调研欲将多晶硅定为“两高”行业集体反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1 22: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商务部调研欲将多晶硅定为“两高”行业集体反击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  时间: 2010-06-11 14:20   作者:叶文添  
近日,业界传言,商务部拟将多晶硅列入六大“高能耗,高排放”的“两高”行业名单,这则消息在业内迅速蔓延。整个多晶硅行业已经如坐针毡:一
旦被列入“双高”,此前享受的各种政策优惠都将随着消失,多晶硅产业将面临空前危机。   
 多晶硅行业再遭政策风暴。
  近日,业界传言,商务部拟将多晶硅列入六大“高能耗,高排放”的“两高”行业名单,这则消息在业内迅速蔓延。
  “多晶硅行业一直被误解,如果这个政策下来,对整个光伏产业都是个大利空。”一位多晶硅企业负责人在电话中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确实有过把多晶硅列入两高的想法,但目前还在讨论中,争议也非常大,结果如何,目前还不好说。”6月10日,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商务部人士
对记者表示。
  尽管目前政策仍不明朗,但整个多晶硅行业已经如坐针毡:一旦被列入“双高”,此前享受的各种政策优惠都将随着消失,多晶硅产业将面临空前
危机。
  商务部拟定调多晶硅“两高”
  这个让整个行业掀起风暴的政策来自于商务部5月18日和5月24日的两次研讨会。
  一位与会人士向记者透露,在5月18日的第一次讨论会议上,商务部本打算征求行业协会的意见,将整个光伏行业同钢铁、化工、有色、建材、造
纸等六大行业一并列入“两高”的名单。在会议上,各大协会负责人对此进行了激烈讨论,“虽只是征求意见,但多位专家对将光伏列入名单表示强
烈反对。
  会议上,商务部认为,多晶硅一直是高耗能行业,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多晶硅生产耗电量每吨在2万千瓦时左右,而同为高耗能产业的电解铝,用
电量每吨为1.45万千瓦时。
  “不能这么计算,看能耗还看附加值,钢铁每吨4000多元、电解铝每吨1万多元、而多晶硅每吨增加值40多万元,这没有可比性。”江苏中能副总
经理吕锦标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
  5月18日的商务部研究会因为争议并未形成实质性意见,在5月24日召开的第二次会议之后,商务部表示,不再将整个光伏行业列入“两高”目录
,仅将光伏的上游多晶硅列入。
  “这个决定明显仓促。”一位光伏企业人士向记者抱怨说,这更像是为了完成节能减排目标而匆忙决定的,“之前负责多晶硅的一直*信部和
发改委,商务部并未介入,这次没有对企业进行调研,也没有组织企业进行讨论。”
  在5月24日的会议之后,关于将多晶硅列入“两高”的信息流传出去之后,整个行业风生水起。江苏中能、赛维LDK、洛阳中硅等多个巨头纷纷通
过各种渠道表达了不同意见。
  一位商务部内部人士表示,在这个消息“走漏风声”之后,商务部正面临空前压力,这次征求意见是否会以政策形式推出,目前尚无具体时间表

  行业集体反击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目前,由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和电子材料协会联合起草的“关于将多晶硅列入两高的不同意见”报告已经递交给商务
部。
  “这次上书,主要执笔者是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和多位业内专家,大家在经过讨论后形成书面形式,最终由李俊峰将此信件当面交给
了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就是这几天交的,反馈没这么快。”6月9日,一位参与此意见讨论的专家对记者透露。
  据记者了解,此意见主要从产业发展现状和每万元GDP的耗能比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主要核心就是反对将多晶硅列入“两高”,多晶硅目前的
生产不存在高能耗和高污染的问题。报告中举例说,去年全球多晶硅产量接近7万吨,其中5万吨来自非常注重节能减排的德国和挪威等地,“如果说
高污染和高耗能,那么这些发达国家绝对是不会去搞的。”
  而据记者了解,江苏省商务厅也已经收到了省内多晶硅企业的意见书,并上报商务部。
  错误打击?
  在业界人士看来,如果国内政策真的继续打压多晶硅,也就是换了个方式让外资抢占市场。
  中科院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多晶硅需求是4万吨,其中进口了2万吨。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多晶硅需求有6万吨,至少需要进口3万吨才能
满足市场需求。“这个时候更需要政策支持,而不是压制,否则外资将对我国市场进行强烈冲击。”吕锦标说。
据记者了解,2010年以来国外多晶硅企业扩产迅速。其中德国瓦克公司的产能将在今年底达到2.2万吨以上;美国的海姆洛克公司也宣布将产能扩大一
倍;日本的德山曹达公司也忙着扩产,多位国内光伏电池制造企业人士均对记者表示,在上半年,这些中下游企业不断被外资企业“骚扰”,与中能、
赛维LDK、洛阳中硅等本土多晶硅企业争抢客户,竞争已越发激烈。
  一位多晶硅生产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这两年多晶硅价格从每公斤400美元跌到50美元,除去金融危机的原因,也有国外巨头意图打压国产厂商
的目的。“因为国外厂商目前的成本每公斤在20美元左右,而我国仅有中能和赛维LDK能达到30美元,外资目的很明显,通过低价来压榨本土企业的生
存空间,很多本土企业一直活得很艰难。”
  赛维LDK公关总监姚峰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在2008年,国内多晶硅企业崛起之前,国外多晶硅厂商对中国光伏企业有众多交易限制条件,
比如全额货款、不得投资上游企业等等,再加上贸易商、代理商良莠不齐,质量也得不到保证,而随着国内企业的发展,已慢慢开始能满足国内需求
,而且服务更好。中下游的企业甚至可以参与到硅料的研发和定制。“目前,我国的核心技术也与国外几乎没有差别,甚至有些工艺环节更加领先。

  在姚峰看来,多晶硅和煤炭、石油等是具备同样属性的产品,是一种重要的能源材料,如果考虑到未来光伏产业应用的大趋势,多晶硅产业更是
关系到未来一个大国竞争力的核心产业,如果发展的比较弱,就会像今天的石油、铁矿石一样受制于人,从这一点看,多晶硅产业在中国必须高水平
的发展。
  “我不能设想在美日德这种发达国家会允许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存在,在此之前,它们垄断多晶硅生产和技术——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去
垄断一个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姚峰坚持认为,多晶硅产业并不是“两高”产业。
  吕锦标同样用数据对记者表示,在我国,要衡量一个产品是否是高耗能产品,一个公认的指标就是单位产出能耗比,“以国内先进的改良西门子
法多晶硅企业耗电水平和当前多晶硅市场价格来计算,多晶硅生产每万元GDP能耗为0.6吨标准煤,大大低于各地和全国接近或超过1吨标准煤/万元GDP
的能耗水平。”吕锦标说。
  “目前来看,这个政策如果推出,受伤的不仅是多晶硅而且是整个光伏行业,外资是收益方。”中投顾问首席能源分析师姜谦认为,多晶硅行业
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准入标准,导致良莠不齐,应尽快出台《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引导整个行业步入正轨。
  速评:政策不能矫枉过正
  “这个明显有点过了。”不少业界人士如是对记者感慨。
  对商务部这次有意将多晶硅列入“两高”项目,大部分业界人士在震惊之余,似乎又并不特别意外。原因在于,这两年多晶硅一直被误解。
  去年9月之前,我国多晶硅发展势头良好,在业内虽一直有过剩之说,但并无严厉政策出台进行打压,然而,去年9月底,***下发了《关于抑
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表示,“多晶硅已经产能过剩”,通知要求严格控制在能源短缺、电价较高
的地区新建多晶硅项目。
  自此以后,多晶硅产业就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上。在***去年点名“过剩”之后,不少多晶硅项目进退两难,一些已经进入土建的项目也开始被
重新评估,信贷也变得困难重重。不少企业已经被动停产。
  而这仅是开始。2010年年初,《中国经营报》记者曾独家得到《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讨论稿,其中对多晶硅生产的选址、能耗、环保、规模做
出了明确规定和限制,如要求企业自有资金比例不得低于30%、新项目必须在3000吨/年以上、到2011年年底前,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
产能等,按照此讨论稿上的内容显示,此政策将于今年4月1日正式施行,但后来因为部委利益、意见不统一和中小企业的反对,而被无限期推迟。
 但此番商务部有意将此行业列入“两高”目录,还是让很多业界人士吃惊而难以接受。“多晶硅是新能源行业,怎能与钢铁、化工等一同为伍?”
  多晶硅行业的确有部分中小企业存在高耗能和高污染问题,但大部分是因为管理不严和没有准入标准所致。如国外多晶硅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
和日本,通过闭路循环,或与其他化工产业形成综合利用,整个产业链已完全实现了清洁生产。
  另外,多晶硅产业在能耗等方面的一直在大幅下降。据记者了解,十多年前,我国一些企业生产多晶硅每公斤基本需要500度电,而如今一般的企
业在200度左右,而像江苏中能、赛维LDK这样的行业领头羊已经可以做到100度,显然,在几年时间内,能耗就下降了5倍,这跟“两高”名单里的其
他几个行业根本不可比。
  显然,在技术已经进步的情况下,行业自会淘汰落后产能。继续用老的标准,老的数据以一刀切的方式来管理这个新能源行业,政府显然还需要
更多数据和更多智慧。
  不鼓励先进产能,却屡屡下重药“一刀切”地进行整治,不仅达不到药效,更怕伤及无辜。(徐春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化工论坛 ( 鲁ICP备12015736号-12 )

GMT+8, 2024-12-27 11:24 , Processed in 0.04308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