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来谈一谈我们氯碱行业的"氯碱技术与管理"到底粗放在哪里
粗放的表现之一:主要的盐水精制技术、电解槽制造、氯气过滤、液碱浓缩、片碱机、螺旋干燥离心机、聚合釜等核心设备的制造技术基本上来自国外设备厂商,真正来自国内氯碱企业自有技术的基本没有,而且这些技术引进后没有真正消化吸收,更谈不上有质的飞跃,多数为仿制,所以现在的氯碱行业各个单位技术同质化非常严重,所谓的氯碱技术潮流实际上是被进口设备厂商牵着鼻子在走!!楼下的保持队形哦
恩,有道理啊,同意楼主 没错,很多设备及时国内能生产,也不成熟 粗放的表现之二:国有企业转制及国退民进,转制导致原来的国有企业弱化了原来强势的规范管理及专业技术体系,任人唯亲、溜须拍马、迎合领导逐渐在原来的国有企业成为主流。
转制后的国企既非国企又非民企,在反正是花企业的钱,花钱上大手大脚;管理上自比私营老板,随心所欲,任意而为!特别是在行业西迁拓展的过程中更是穷尽心机力争既在资本市场圈一大笔股民的心酸钱来花,同时更为自己打造一片私家资本乐园!
所以才会有原本行业中的佼佼者在拓展升级扩张的过程中反而没落了的怪像!
才会有西进拓展时企业投资整合的往往是当地的劣质资产,而领导层们私下控制的往往是上游的优质资产或者下游的营销渠道!
而众多崛起的民营企业在对待氯碱行业投资上,更多的是把氯碱行业的投资当成钓鱼时撒的窝料,目的是为了当地的土地或者矿产资源,相比成百上千亿的地产或者矿产,3,50个亿的氯碱不过就是饵料罢了。基于这样的心态,氯碱在他们眼里算个球啊! 现象一,国家不重视,科研不给力。想象二,当下国情。 一个纠结的问题 国情 环保抓得不紧和能耗相对便宜是造成粗放的主要原因。
现在的氯碱生产技术和装备基本上可以与国际接轨了,至于先进的技术掌握在老外手中那是另一回事,是配套产业的问题。先进的装备不是一定精细化了。打个不恰当的譬方:使用最新款的手机跟打电话说粗话没有因果关系。 变更管理不严,工艺指标随意变更,技术改造不严谨,系统运行达不到设计要求,一系列的问题集中到一起,导致了生产和安全的各种隐患。形成恶性循环。
对外国引进的先进设备不是消化吸收,而是盲目依赖,失去自主创新能力。缺乏那种以厂为家的心态。 本帖最后由 hzggp 于 2014-5-7 18:22 编辑
对比一下过去和现在,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看我认为氯碱行业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管理水平都是巨大的。我这个不是在宣传正能量,是亲身经历过的事实。那时虎克石墨电槽、小型纳氏泵氯气压缩,水银整流。控制系统90%以上是一次仪表,连个基本的PLC系统都没有。最好的防腐材料是PVC或者是陶瓷。那时的操作环境还不如矿工,可见环境之差。好了,不忆苦思甜了。
我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个方面没有进步,甚至退步了,就是各级对工作的责任感和管理! 我同意九楼的观点。
大家如果从石墨槽子时代走过来,或者说能亲身经历或者了解最近30年特别是最后这15年氯碱行业的发展,也许就不会抱怨我们行业的落后。
要是说氯碱行业的粗放,首先是管理上的粗放,我们这些年,跟着国外的技术走,从金属阳极、扩张阳极/改性隔膜、强制循环离子膜电解槽、自然循环电解槽这一系列的革新与发展,实现了改天换地的进步。但是我们学会的只是怎样使用这些装置,没有真正学会如何管理这些装置,国外
精准化的管理
我们还是没有学到精髓,这也与我们国民的平均教育水平有关,也与我们教育体制有关,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至于装置技术方面,有一位朋友说国家不重视,企业不重视,其实大错特错了,离子膜电解技术列入国家863计划中,电解槽由北化机负责,引进日本旭化成技术消化吸收并制造自己知识产权的电解槽。离子交换膜由上海交大牵头与山东东岳氟硅共同研发,已经开始投入工业化应用。当时的电槽垫片单独拿出来让某位专家研究,这里就不说了,他和他儿子的垫片已经在全国大面积应用了。其他的装置,如盐水装置中的浮上桶加凯膜技术给中国氯碱工业盐水技术带来一场革命;国产透平机也向大型化可靠化进步,国产成套蒸发装置和冷冻液氯装置也同步跟进;国产整流变电装置也并不落后;自动化盐酸装置也大规模应用。国产控制系统已经掌控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辅助的钛泵、镍泵、真空泵、各类离心泵等通用设备都是国内氯碱行业的主力军。
综上,怎么能说中国不重视呢。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