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干燥塔的几个参数
1# justinsoul我注意到这个现象很长时间了,现在我认为这与分酸有关。国内对管槽式分酸器的设计把握仍有差距,之所以分酸问题不突出是多数情况下采取了大酸量设计来弥补分酸器设计的缺陷,当采用管式分酸器尤其如此。 喷淋量和喷淋密度都低,气液比也相对小一些,当然干燥效率会低一些。 从填料塔传质吸收的理论来分析,塔二的液气比较高,所以塔一不存在通过流量弥补分酸不均的理由,由于分酸器是相同的,那么可能原因塔的气速设计偏离正常操作气速范围,虽然填料加高了,还是存在布气不均 1# justinsoul 在确定液气比足够的情况下,一般设计淋洒密度在24左右。20略偏低一点。但干燥效果和分酸器的分酸是否均匀关系更大一些。淋洒密度小,塔壁周围的淋洒量可能会偏小,影响干燥效果吧,槽管式分酸器分酸是否均匀不太容易观察和判断的。换个大点的酸泵或叶轮试试。
另外查一下塔出口管道和风机是否有漏气点。 同意楼上观点。
分酸效果不仅与喷淋密度、填料种类、填料高度及液气比等因素有关,更与单位面积分布的分酸点数量有关。喷淋密度反映了单位面积的喷酸量,分酸点密度更直观地反映了单位面积分酸的均匀性。比如同样在设计淋洒密度在24的情况下,分酸管粗则点数相应少些,分酸管细则点数多,当然点数多的跟有利于分酸的均匀性。
原先国内好多塔都是以牺牲填料高度为代价来试图强化气液传质效率,事实上,部份填料层高度扮演了二次分酸的脚色,如果瓷环质量差或者破损多很容易造成阻力太大,所以干吸塔分酸装置设计时尽可能要提高单位面积分酸点的数量,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对于特定的填料和干吸塔,当分酸点密度增加到一定值时,即使再增加分酸点也不会提高传质效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