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早就听说了,当时没有找到原因,现在找到原因了吗? 本帖最后由 弹指 于 2009-7-12 22:27 编辑
照理说三层为后续床层,发生三层粉化与操作不当的关系不那么密切。
但弹指原来就曾经“领教”过该催化剂耐受性的不足,当时30万吨/年冶炼烟气制酸,不到一年半时间就因一层筛分损失过大,不得不更换全部一层催化剂!当时质保期为一年,也没有办法找进口催化剂供应商。 这张照片粉化得太厉害了,从图片上看上表面起码有30~40公分好象一个触媒的颗粒都没有,呵呵,要做到这样也不容易!这样子的话,不知道停前阻力降能增到多少? 9# 弹指 前几天去了一趟铜陵,他们第二套40万吨正在建设中。 12# txglyl
弹指只给出了一面之词,图片也是一面之图。下面是该床层内的另一面。
请看该床层内完整的催化剂颗粒与粉化的催化剂之间的明显界线(图片上方是进气口,左边颗粒完整,右边完全粉化!):
这是远离粉化分界线的地方的完整催化剂颗粒的详图(取走了瓷球,有人直接在上面踩踏过。右下方的电线是照明用的。):
本帖最后由 弹指 于 2009-7-13 22:51 编辑
首先请大家不要对号入座;其次早在5年前弹指就已经对进口催化剂的性能(包括缺点)都已经领教过。当时还准备将真空机械筛分改人工筛分,由于人工筛分效率低,而工厂每次停车时间又非常短,人工筛分一直也未改过来。
鉴于进口催化剂筛分损失过大,不得已在2006年将一套单转单吸转化一层进口催化剂改为国产催化剂,当然改国产催化剂后转化率明显下降。 本帖最后由 弹指 于 2009-7-13 23:00 编辑
16# boqing_zh
弹指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该一面之图是在转化进气口附近。
前段时间与云天化某80万吨制酸装置生产管理层交流,他们反映:该装置转化工序检修期间,检查人员在一层转化器内走了一圈,感觉脚底下硬度不一样!弹指认为造成转化器内各象限粉化结疤程度有所不同的原因恰恰是转化器内气流分布不均匀。 其实现在大部分的厂家只关心初期投资多少,根本不考虑实际运行的成本。负责采购的人只要能花最少的钱办好事就可以,负责生产的人只要产量能保证生产稳定就可以,根本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如何为公司节省运行费用的问题。从而导致大部分情况大家都比较“急功近利”,而不从长远考虑。
“性价比”这个词常年被大家挂在嘴上,关于此的大道理也是一套一套,可是具体到自己的身上就大都重“价”而轻“性”,更不要谈什么“比”了。 我 看了下大家的言论,都各有道理。不知道弹指说的贵州某80万吨是不是说我公司的那套80万吨?是的话我倒是可以说下详细情况!还有就是我公司的另一套60万吨3+2两转两吸10月份计划检修要更换一段触媒,不知道用选用什么的好?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