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CDI的几点感想,别扔板砖!
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接触CDI这套尾气回收系统差不多四年了,经历了其不断的技术改进对于冷凝单元,从最初的鼓泡淋洗到后来三级冷凝再到现在的四级冷凝
对于吸收与脱吸单元,经历了从压力的不断升高以及填料形式的不断创新
当然,一如既往的是CDI凭借其技术专利在国内多晶硅尾气回收市场上一枝独秀的地位
一直有争论,对CDI的尾气回收工艺褒贬不一,有这么几个问题,希望大家能广泛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需要不断提高的工艺,在这种争论中得到实际的、有用的、能指导实践生产的东西
其一、吸收效果的差异性,怎样通过改进保证吸收塔进吸附塔的HCL能稳定下来,不至于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氢气中HCL超标问题?
其二、氢气与氯化氢的分离,是否一定要采用这种形式,能否通过变压吸附或是其他工艺?
其三、活性炭一直是大家怀疑的造成系统碳含量超标的源头(本人持保留意见),能否改用分子筛或是其他形式解决此问题?
其四、CDI系统一直对于氮气不能去除,一旦系统有氮气进入,一般只能通过氢气排空去解决,能否有其他工艺设计去解决此问题,去除系统中的氮气?
其五。。。 。。。
想说的还有很多,先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踊跃讨论,在争论中不断进步!
我公司小线,用的常压,吸收和脱吸应该还可以的,有过几次碳含量超标,也只能通过排放再生氢来解决,总体来说,太阳能级的还是能够满足的 我的意见:
1、关于保证吸收塔进吸附塔的HCL能稳定下来,其实并不难,一般情况下:在压力高于5.5Kg,温度低于-50度的情况下,HCL基本上都液化混溶于氯硅烷。只要充分保证上述温度和压力条件,HCL就不至于带到吸附后的氢气。
2、氢气与氯化氢的分离,通过变压吸附完全可以彻底分离开来。这种情况已有实际运行的先例。
3、活性炭一直是大家怀疑的造成系统碳含量超标的源头,完全可以采用氧化铝+硅胶+活性炭+分子筛的组合吸附材料解决此问题。已有实际运行先例。
4、CDI系统一直对于氮气不能去除,一旦系统有氮气进入,一般只能通过氢气排空去解决,采用变压吸附工艺可以彻底解决此问题,去除系统中的氮气。只是能耗要高一些。 我接触CDI仅仅一年半,不懂得很多,我想问问脱吸塔能不能在设计的时候采用泡点或者热液进料呢?这会不会是某某某在留后手啊... 本帖最后由 BIERGAI 于 2010-8-30 23:06 编辑
脱吸塔能不能在设计的时候采用泡点或者热液进料?---这个会增加能耗,很不经济!
如果采用常压解吸,按我以前的模拟,好像对提高HCL和H2的分离程度有好处,而且氮气在循环的氯硅烷溶液中的溶解度也不会很高。
至于采用组合吸附剂,有可能因为某些吸附剂的强度不能耐受反复循环工况强度恶化导致装置进入新的杂质。
4A分子筛吸附剂,按在别的氢气变压吸附工况的表现来说应该是一种优秀的吸附剂,应该值得尝试一下。 本帖最后由 BIERGAI 于 2010-8-30 23:09 编辑
CDI的氢气变温变压吸附解吸,对吸附剂和设备都是很严峻的考验。
可出于迷信,没人敢去尝试别的方式。 氢气纯化常用的分子筛是5A分子筛,南京天一就生产 我接触CDI仅仅一年半,不懂得很多,我想问问脱吸塔能不能在设计的时候采用泡点或者热液进料呢?这会不会是某 ...
254696009 发表于 2010-8-30 22:2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通过传质传热后进入脱吸塔,重沸器完全能满足设计要求,为什么还人为去制造过液进料? 别的行业那么多年积累下来的化学工程的经验,貌似无法照耀到多晶硅的生产技术上。
封建,愚昧,保守,迷信 3楼说通过变压吸附可除去氮气,请问怎么做?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