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阳能级多晶硅产业发展近况分析(三)
价格走势·随着主要多晶硅厂家产能的陆续释放,多晶硅价格将逐渐趋向合理的水平。
·需要政府对多晶硅行业适当引导,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布局,提高我国多晶硅产品竞争力。
多晶硅价格的上涨将是局部现象,不具备可持续性,随着世界主要多晶硅厂家,特别是我国多晶硅企业产能的陆续释放,多晶硅价格将逐渐趋向合理的水平。
首先,2011年多晶硅将供过于求。一方面,世界主要光伏国家光伏补贴陆续下调,各大研究机构对2011年光伏装机市场预测普遍持悲观态度,特别是2011年第一季度,与2010年的相比将会严重下滑。据欧洲光伏工业协会预计,2011年多晶硅产能为15GW,80%为晶硅电池,以1W晶硅电池消耗10克多晶硅算,需求在12万吨左右。另一方面,多晶硅企业产能陆续释放,2011年产能将达到25万吨。供需失衡明显,未来一段时间多晶硅价格上涨动力不足。
其次,价格下调是市场发展的需要。自今年始,欧洲主要光伏国家如德国、意大利、捷克和法国等光伏补贴逐步下调,为了保证装机容量的持续增长,就必降低光伏安装成本以抵消光伏补贴下降给系统集成商带来的损失。据专家测算,在8%的保有内部收益率下,电池组件价格需从目前的1.9美元/瓦下降到1.5美元/瓦,这也就需要作为电池组件原材料的多晶硅价格做相应的下降。
最后,产能陆续释放。我国主要多晶硅企业产能将在2010年年底集中释放,如保利协鑫,今年产量预计将达到1.6万吨,而上半年才7千吨左右;赛维LDK的二期产能也将于下半年得到释放,届时多晶硅供应量增大。而光伏企业的用硅主要是与多晶硅企业通过长期协议采购,采购价格更新频率较低,因此在目前多晶硅价格上涨的情况下,这些企业不大可能通过现货市场来采购多晶硅,其他一些太阳能电池企业也已在多晶硅价格上涨初期增加多晶硅的库存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部分企业对多晶硅的需求量也不会太大。而市场供给充裕的情况下,多晶硅价格上涨的势头也将逐渐放缓甚至回落。
近期国产多晶硅价格比进口价格高。国产多晶硅价格比进口为高,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其一,国外大厂多晶硅生产成本比国内企业低。一是生产技术水平高,综合能耗较低,副产物循环利用率较高,有些企业真正实现了闭环生产,物料的综合利用率明显比国内多晶硅企业高。二是国外主要多晶硅厂家电力成本低,如Hemlock、Wacker等公司拥有自备
电厂
,电力成本较低。三是原材料成本低,国外多家多晶硅企业本身就在化工集团内部或拥有自己的化工厂,化工材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
其二,国外大厂销售主要以长期订单为主。目前,国际主要多晶硅厂家出于长期战略合作的需要,主要以长期订单为主。一是国外多晶硅企业产量较高,长期订单有利于量产调度,降低库存压力。二是欧美国家电池片制造厂由于制造成本高,纷纷将制造业务向亚洲地区迁移或以代工方式生产,使本国对多晶硅现货市场需求下降。三是电池制造企业产能规模不断扩大,急需通过长期订单稳定来料供应。而我国有些多晶硅企业由于投产不久,产量规模不大,以现货居多,价格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而长期订单则多是定期更新,在目前多晶硅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长期订单的低价优势较为明显。
在目前电池/组件大量依赖出口的情况下,我国将无法提高对进口多晶硅的关税以平抑价差,因此需要政府对多晶硅行业适当引导,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布局,提高我国多晶硅产品竞争力。
制造工艺
·目前好的物理法多晶硅企业能达到5N,能达到6N的公司极少。
·采用硅烷法的企业还需其相配套的产业如容器制备、储藏、运输等协同发展。
目前,我国投产的多晶硅企业绝大多数以改良西门子法为主,由于其能耗和排放问题,国家一直鼓励企业采用新型多晶硅生产技术,但目前形势尚不容乐观。
一是物理法产业化尚待突破。物理法由于投资小、排放少、能耗低等特点,在2007年~2008年多晶硅价格飞涨时期,投资者纷至沓来,但截至目前,真正采用物理法投入生产的多晶硅企业依然不多。有一些企业宣称使用物理法生产的多晶硅制备的电池已经并网发电,但多数属于自产自用,市场上流通的产品较少。多晶硅杂质的物理属性决定了物理法不能获得较高纯度的多晶硅,理论上虽能达到6~7N,但现实中要达到这一目标难度较大。目前好的物理法多晶硅企业能达到5N,能达到6N的公司极少。批量生产时存在重复性低、均匀性差,制作的太阳能电池衰减严重等问题,有待物理法多晶硅企业进一步突破,同时也寄望电池企业“因菜下料”,实现电池工艺的突破,以进一步细分光伏市场。
二是硅烷法刚起步。采用硅烷法生产多晶硅关键在于硅烷的制备,硅烷作为生产多晶硅、非晶硅薄膜电池、集成电路等必不可少的特种气体,一直都被美日等发达国家所垄断,我国曾于2008年遭遇了类似于多晶硅价格暴涨的窘境。最近两年硅烷制备技术国产化速度加快,我国六九硅业、浙江中宁等公司采用的硅烷法生产多晶硅也相继宣布试产成功。由于硅烷具有易燃、易爆、刺激性强等特点,将给安全和环保带来一定挑战。有些采用硅烷法的企业就曾因为发生气体泄漏等环保问题,屡遭周围居民投诉。因此除了掌握硅烷的生产技术外,还需其相配套的产业如容器制备、储藏、运输等协同发展。
这篇与(二)一样的!
页:
[1]